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志工企業家

志工企業家


讀過這本書之後,對志工企業家這個名詞有了新的理解,以往在我的認知中,企業行善是當企業成功後,為了回饋社會也同時提高企業形象,才會從事慈善活動,而這些活動只能解決一些表面問題,甚至於只是一場大拜拜罷了。書中提到志工企業家需具備;創新能力、創業特質、對社會有影響的觀念以及道德性格,前兩項是一般創業者所需要的條件,而後兩者則為志工企業家獨具的特色,因為這兩種特色,志工企業家有著一股改善社會的信念,他們所建立的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誕生,企業越壯大就能解決越多社會問題。


在台灣也有許多默默努力的志工正在為解決隱性的社會問題而努力,不惜花費自己的資源也要達成理想,我曾經在一個關心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這個協會裡的教師都是自願來這裡服務,教導孩子們功課,這裡的孩子分成兩種,一種是一般生,來上課是需要繳費的,另一種是補助生,只要家裡是低收入戶就可以免費上課。通常一般生的家庭環境比較健全,補助生的家庭大多是單親或是隔代教養家庭,而又以原住民家庭居多,如果這些孩子失去協會的幫助,下課之後在外遊盪,很容易就走入歧途。此外如果他們無法接受好的教育,以他們的出身背景也很難找到足以支撐家庭經濟的工作,一代接一代的惡性循環,終將衍生出社會問題。


有些企業會捐款給協會,但只是杯水車薪,難以應付協會的開銷,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主要是依賴民間的個人與企業捐款與政府補助,自己並沒有生財能力,也點出非營利組織財務困難的現狀,這些立意良善的組織不僅缺乏志工企業家的領導,同時也缺乏社會企業的觀念,就如同書上封面的那句話:「行善需要效率」,大多數的非營利組織都缺乏管理人才,因此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在上述的例子裡,協會如果可以利用部份教育資源來進行營利活動,再以營利所獲得的資源聘請更好的師資,提供更良善的教育品質,相信可以改善這種困境。


社會企業的興起


根據本書與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有以下數點:

1. 社會不斷的進步,經濟寬裕使人性逐漸昇華,越來越多人有「捨己為人」的崇高情操。
2. 教育程度的提高讓人更容易了解自己,藉由自我實現的動力讓人們認知到追名逐利不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
3. 在高等教育薰陶下,輔以資訊管道多元化,資訊流通迅速,人們很容易就可以吸收到新知識,因此人們的創新能力逐漸增強。
4. 知名人士的善行,如巴菲特,比爾蓋茲等人皆成立了基金會來幫助弱勢,有風行草偃之功。
5. 僵化的政府體系已無力處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因此提供補助給民間有志之士,希望能把部分社會工作外包。

在這些因素推波助瀾之下,加上志工企業家本身的使命感與創新能力,一個接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就誕生了,最近趨勢科技的張董事長與名作家王文華先生正在推動的一個社會創業比賽就是一個催生社會企業的舞台,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未解決的社會問題,如獨居老人安養照護、健全的兒童保姆制度也尚未建立、企業的環保問題、青少年的犯罪與性犯濫問題、層出不窮的詐騙集團等等…,從報紙的社會版裡認真去追蹤的話就可以發現台灣到底還有多少問題在,社會企業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存在的,因此社會企業在台灣還有許多未開發的市場在。


小結—我對建立社會企業的看法


建立成功的社會企業除了需要有能力的志工企業家之外,還需要政府與民間的大力推動才能將社會企業的觀念廣植民間,也更能讓有理念的志工企業家能夠有更多的管道取得所需的資源。而由於社會企業的性質特殊,它既營利又作公益,在適法性上到底歸何種主管機關管理,另外在稅負、補助與營運上,是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創業前所必須作的考量。

其次,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打著公益標誌卻假公濟私的「偽社會企業」,這些劣幣的存在將嚴重影響社會企業的推廣與生存,也讓民眾對社會企業營利產生反感,要怎麼跟劣幣作出區隔也是創業前的思考重點之一。 還有就是社會工作其實跟商場一樣,有它現實的一面,像是大型組織收到較多的捐款,再用「轉包」的方式把工作包給小型的非營利組織負責;在人力資源上,由於社工培訓困難,大型組織有時會從小組織裡尋找已可獨當一面的人才,造成小組織的人力青黃不接的困擾。如果上述情況在社會企業的競爭裡如果出現,我認為對於整體社會企業的發展會有相當大的不良影響。

沒有留言: